吉利数据挖掘(吉利汽车研究院数据分析师)

收获的金秋九月,吉利/长城谁更胜一筹?

1、谁更胜一筹?从销量数据对比来看,吉利汽车163万辆的成绩,以微弱的优势战胜了长城汽车的178万辆。不过,吉利汽车同比、环比增幅只有11%,虽说跑赢了乘用车大盘的6%,但在长城汽车环比32%,同比18%的增长幅度面前,难免有些黯然失色。

2、计划买车是在19年7月份,当时是传统的淡季,各家车企给的优惠都不小,当时在长城吉利长安奇瑞中比较了些日子,最终还是选择了长城,因为长城公司规章制度很严格,产品质量也相对不错。 在哈弗H6与H4中选择的时候,当时是有些犹豫。H6的保有量太大了,大街上随处可见的H6,可以说是一个国民街车。

3、、衰柳寒蝉一片愁,谁肯教白衣送酒。《沉醉东风》 金秋九月收获的优美诗句3 1) 紫萸一枝传赐,梦谁到、汉家陵。——姚云文《紫萸香慢·近重阳》 2) 算明朝、未了重阳,紫萸应耐看。——吴文英《霜花腴·重阳前一日泛石湖》 3) 朔方三度重阳节,河曲干旌岁岁忙。

4、落霞与孤骛齐飞,秋水共长天一色。 1秋宵月色胜春宵,万里霜天静寂寥。 1玄蝉去尽叶黄落,一树冬青人未归。——李商隐《访隐者不遇成二绝》 1漫漫秋夜长,烈烈北风凉。——曹丕《杂诗二首》 今逢四海为家日,故垒萧萧芦荻秋。

国产主流品牌中型SUV对比,预算15万,买谁更合适?

1、奇瑞瑞虎8是一个更为均衡的选择,它的机械素质比吉利豪越更好,它的售价比长安CS95更实惠,同时车内空间也挖掘得较为充分。推荐指导价149万元的290TGDI自动尊贵版,终端还有1万元左右的优惠,性价比不错。比亚迪唐现在的处境有点尴尬。

2、如果你想在15万左右购买一辆SUV,那么哈弗H荣威RX长安逸动DT、博越等都是不错的选择。从品牌性价比和各项配置综合来看,长安汽车的逸动DT最为适合。品牌性价比分析 在现阶段的汽车市场,中国品牌汽车的性价比要要高于同级别进口品牌。长安汽车集团也是国内汽车的重要代表之一。

3、靠谱的国产自主SUV,吉利博越 我们先来看看15万左右的自主品牌中,都有哪些靠谱的热议车型。到底谁才是颜值/空间/油耗/配置/保值率等,综合性价比最高。领克0唐二代 相比于吉利博越,售价128万的领克02两驱炫耀版,和售价128万的两驱劲PRO版都很不错。

4、前五名车型分别是瑞风S长安CX70、比亚迪S哈弗H7以及比亚迪S7。其中,瑞风S7凭借其91分的优秀成绩,荣登10-15万中型SUV性价比口碑之冠。长安CX70和比亚迪S6在油耗方面尤为突出,对于追求性价比的购车者来说,它们是不容忽视的备选。

5、其实15万买哈弗H6也是很不错的,中配车型的配置表现也很好,空间也够大。但是我觉得哈弗F7的外观设计更漂亮一些,而且哈弗F7的定位是高于哈弗H6的。这款车型的前脸设计非常有新意,黑色车标的应用也让整车看起来更加的有档次感,而这个价格买中配更好一些。

6、瑞虎9作为奇瑞品牌最新的旗舰级产品,虽然说如今的中型SUV市场高手云集,但是从价格和配置水平来看,能够发现奇瑞品牌是拿出极大的诚意,瑞虎9在入门版本车型,已经能对标同级别合资品牌的顶配车型,带来更加丰富的安全和科技配置,给予用户全方位的舒心体验。

中国市值最高的车企呼之欲出,吉利沃尔沃合并未来路在何方?

作为一家港股上市公司,吉利汽车目前的市值为1260.92亿港元,约合11321亿人民币。而对未上市的沃尔沃汽车,此前有爆料显示,在2019年5月份时,资本市场给出的估值是160亿-300亿美元,即约1117亿-2094亿人民币。

早前,吉利汽车和沃尔沃汽车同归于吉利控股旗下,属于平级关系,如若此番合并重组成功,一家年销200万辆以上的汽车巨头呼之欲出。吉利汽车在公告中表示,借助此次重组,双方将组成一家强大的全球集团,实现成本结构和新技术开发的协同效应,以应对未来挑战。

根据估算,若吉利汽车与沃尔沃顺利合并,一个年销规模超过200万辆、年收入接近2000亿元、利润超过200亿元、市值300亿美元的汽车集团即将诞生。这也意味着,吉利不仅将一举拔得国内A股上市车企头筹,更将与全球车企排名第九位的福特体量相当。“让中国的汽车走向世界,而不是让全世界的汽车跑遍中国。

昨晚,一则“沃尔沃汽车和吉利汽车筹划整合”的消息刷爆汽车圈和投资界,消息的热度丝毫不亚于十年前吉利收购沃尔沃所引发的讨论效应。 这意味着首个来自中国的全球性汽车集团正呼之欲出。这将是一家年销量超过200万辆,面向全球各个市场,市值有望超过300亿美元的全球性汽车集团。其架构也越来越类似于德国大众汽车集团。

吉利作为自主品牌第一梯队的车企,在近些年来表现都可圈可点,先是收购沃尔沃集团汽车业务,而后通过吉利与沃尔沃合并,创立起旗下高端品牌-领克,旗下CMA架构下的车型无论在产品力以及三大件水平,都足以媲美乃至超越以日本、德国为首的合资品牌。让国外车企对于自主品牌有了全新看法。